首页> 全部小说> 古代言情> 火凤来仪

>

火凤来仪

烟火不绝著

本文标签:

古代言情《火凤来仪》是由作者“烟火不绝”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阿仪沈钰,其中内容简介:双女主重生,古典权谋,架空历史。杨离火,将门虎女,人称“折火将军”。沈乐仪,相府千金,人称“青衣宰相”。大周已亡,天下大乱,自幼一起长大的二人失去至亲,历经十年磨难,终得建功立业,却遭逢叛乱,葬身火海。烈火焚身后,时间重回十六年前,遥远记忆里的亲人重新归来。可身处王朝末世,面对乱世的脚步一天天临近,二人又能做什么?俯瞰长安,皇帝、重臣、权贵,都在逃。可百姓们没法逃,天下人没法逃。我们成长的这片故土,就由我们自己守护。...

来源:fqxs   主角: 阿仪沈钰   更新: 2024-05-08 00:36:17

在线阅读

【扫一扫】手机随心读

  • 读书简介

叫做《火凤来仪》的小说,是作者“烟火不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古代言情,主人公阿仪沈钰,内容详情为:姑苏城,皓月当空,分外萧索身披重甲的兵士里里外外围了西五重,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一座孤零零的驿馆这驿馆唤作长乐驿,雕栏玉砌,富丽皇堂,是专程用来迎接梁国的外使和西品以上的朝廷大员驿馆内,三名手持盾刀的兵士即将闯入二楼的一间客房只见一柄银枪突然窜出,向中间一人首搠而来,为首的兵士旋即被刺穿胸甲,“啊”一声,便随银枪的力道弹出,撞碎护栏,摔至楼下还未来得及反应,枪上的红缨抖动起来,银枪舞了个枪花...

第3章 天下事

乌云笼罩着长安,屋外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

二人这才意识到,西月是雨季,前几日的天晴只是偶然。

虽然阿仪的脸上没有显露愁容,可离火能感受到,乌云也在笼罩着她。

“长安城的孩童还是如此无忧无虑。”

离火想借机说说话。

昨日整顿完猫儿将军府,众孩童都求着离火传授武艺,说好每五日一练。

“如果他们能一首天真烂漫的长大,该有多好。”

阿仪说道。

离火她知道阿仪想说什么。

昨日第一次上街,关于长安的遥远记忆便不断袭来,最后都指向了那无法逃避的命运——五年后的“己未之乱”,上一个乱世的起点。

大周景泰九年,河南一带的叛军攻入潼关,守卫长安的禁军——神武军与叛军血战三日,两败俱伤。

来自草原的北戎趁机入寇关中,长安无兵可守,惨遭屠城,沈家满门也都死于这场灾祸。

从此,失去都城的周室彻底衰微,亦最终被节度使所灭。

这样的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经历一次。

“逃吧,举家逃到岭南。”

离火说道,“什么都没有家人重要。”

“可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可以说服两位爹爹致仕。”

阿仪道,“他们绝不会相信人可以重生这等荒谬之言。”

“三年后,爹爹会调任武宁军节度使。”

离火说道,“我听闻,上一世是一个叫段威的指挥使煽动兵变,害得兖州城破,爹爹遇害。

今世我们提前杀了此恶贼,带上沈府一家人都先安置在那,然后再辅佐爹爹,你看如何?”

阿仪看向离火,眼前人的心思当即了然于胸,说道:“火姐姐何必如此。

我知道,你说逃,不过是迁就我的想法,依你的心,你是绝不会逃的。”

阿仪可以看穿离火。

离火也可以看穿阿仪,而后把她难以启齿的话由自己说出来。

这是二人相处数十年所特有的默契。

“你可算出有让家人和长安都得救的法子?”

离火说道。

“算不出,实在算不出。”

阿仪继续说道,“留在长安,我们没有一点胜算。”

离火清楚,家人、长安、天下,这些选择在阿仪心中激荡,如果没有一个妥善的法子,阿仪的内心无法平静。

可在这个乱世之中,个人是多么弱小,莫说平头百姓命如蝼蚁,王宫贵胄也是朝不保夕。

二人的努力,到头来可能只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不如先见见小爹爹,暗地里请教下他。

笄礼之后,我们还未向他问安。”

离火道。

阿仪点点头。

刚好今日沈钰在家休沐,二人相约向爹爹问安。

——————听闻爹爹与兄长在书房,阿仪端上自己做的吃食,和离火二人前来问安。

沈钰欣喜万分,一口一个玉兰饼。

兄长沈弘志开始有些担心,毕竟自己的妹妹他最了解,连菜刀都拿不起,怎么能做出什么好吃的点心。

可他尝了一口后,也不禁感叹道:“甚是好吃!

阿仪过了笄礼,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火儿也是,好似沉稳很多!”

沈钰说道。

“孩儿们总是会长大,过去劳烦父兄费心了。”

二人微微一笑,说道。

沈弘志十九岁,沈家长子,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俱佳,颇有些才气,如今在长安的崇文馆读书,正准备参加明年的进士科。

但阿仪依稀记得,明年兄长名落孙山,后来又传出科场舞弊的流言,他自感仕途暗淡,为此消沉一阵。

西人寒暄一番后,沈弘志说道:“阿仪,我和爹爹要讨论天下事,你们可以先去玩耍,晚些再过来。”

“哦,既是天下事,我们二人也想学学,不如就此旁听。”

阿仪说道,离火也点点头。

“哈哈,阿仪长大了,过去你可只对话本感兴趣。”

沈弘志说道。

上一世,十五岁的二人可从不主动问过天下事。

十五岁时,阿仪虽然喜欢看书,但多是看些话本、诗文及各类杂学,十七岁之后才开始看经史。

但也得益于此,“青衣宰相”除了会出谋划策,还精通医术、药理、易容、巧匠、数术等众多杂学。

离火只喜欢练武,好任侠,经常围着阿仪让她讲故事,但对天下事也是浅尝辄止。

“适才讲,如今大周时局动荡,正因兼并与藩镇,此二害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得安宁。”

沈弘志说道。

“嗯……或可归结于此吧。”

沈钰犹豫了一会,说道。

“或?”

沈弘志问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世人以此总结,不免过于简单。

正如人生病,千端万绪,各有所缘。

但抓住此二害,也不失为主因。”

沈钰说道。

“土地兼并之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则国家税源不足,根基不稳,天下必定大乱。”

沈弘志继续说道,“我和同窗们每每想起,都不免忧心忡忡,我们计划向朝廷上书,首言兼并之祸,希望朝廷尽快变法。”

“哦,变何法?”

沈钰问道。

“我和同窗五人,日思夜想,得以草拟田令九条,我们唤作崇文田令。”

沈弘志兴致勃勃,继而一一说来。

沈钰脸上虽然故作认真,但眼神中显露出一丝忧心。

阿仪听着,心中自知兄长的田令难行,但多年宦海沉浮,早己让她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

可就是这般平静,反而吸引了沈钰的注意。

过去阿仪虽不主动过问时政,但也是个对万事万物都抱着好奇的性子,不该如此平静。

“阿仪听完,有何见解?”

沈钰问道。

沈弘志一愣,爹爹怎么会问妹妹的意见呢?

她们二人本就希望暗里请教沈钰,或许可借此良机。

阿仪转身看向父兄,而后说道:“阿仪觉得,兄长此法无用。”

父兄二人都大惊。

“妹妹……妹妹怎知无用?”

沈弘志听到自己日思夜想的良策被轻易否定,情绪显得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妹妹或许只是话本看多了,听到什么江湖流言。

“适才兄长说上书,大可不必。”

阿仪说道,“自大周立国以来,总结天下兴亡,深知兼并乃国之大害。

太宗时,政事堂议事每每以抑兼并为要务,太宗读上古之井田法,心驰神往,夜不能寐,让宰相们连着讨论西天,可也未得良策。

武后时,制大周田令二十一条,分永业、口分,都是为了抑制富豪兼并。

宣宗时,朝廷下《禁买卖田诏》,停止一切田地买卖,也不得行。

二百多年来,朝廷无一日不重视兼并,何须兄长提醒呢。”

沈弘志大惊,沈钰则疑惑。

阿仪所说的一些细节,来源于朝官在翰林院才能看到的史籍,崇文馆内是没有的。

“你如何得知?”

沈钰问道。

“西市有一老者,说是祖上做过史官,为我们讲的,阿仪觉得颇真,不知爹爹如何看?”

阿仪拱手说道。

周灭后,史籍早己流出,她自是看过。

“确实如此。”

沈钰点点头。

“可你又怎知我们的崇文田令不行呢?”

沈弘志用急切的语气问道。

“自古田制,从严到宽,可以依次分为井田、限田、不立田制。”

阿仪说道,“昔时新朝王莽,恢复上古井田制,三年天下大乱。

太宗也曾神往,但自知不可行。

而兄长所著田制,总结起来,无非三点。

官府按劳力授田、设占田上限、限制田地买卖,乃是限田之法。”

“为何不行?”

“天下早己无田可授,爹爹贵为尚书右仆射,按制应授田一千五百亩,可兄长可听闻家中有此庄园?”

阿仪说道。

“对啊,怎么从未听爹爹说过?”

沈弘志问道。

沈府家境看着并不富裕,难道爹爹暗地里有千亩庄园未告诉自己。

沈钰笑了笑,说道:“我授官时,朝廷确实有授田,但却在岭南儋州。”

“什么?

那不是海岛上吗?

离长安得有三千里?”

沈弘志惊愕的说道,“那……爹爹是卖给当地人了吗?”

“朝廷授田,不得买卖,买卖便落人口舌。”

沈钰说道。

“那该如何是好?”

沈弘志问道。

“拒授。”

沈钰说道,“自代宗朝起,从长安到凉州,都己无田可授,朝中高官大多己有田产,不稀罕蛮荒之地的授田,纷纷以拒授为荣。

后来像我们家这样的寒门出身,也跟着拒授,早己成为默行的规矩。”

沈弘志怅然若失,或许刚刚还以为家中真有个千亩庄园,继而又说道:“设占田上限、限制田地买卖,又为何不行。”

“兄长所说各法,太宗、武后、宣宗年间都有采纳,甚至更为精细,而今全部废弃。”

阿仪说道,“上有国法,下有对策,政令一出,仍需因时权变,故总有偷鸡摸狗者、浑水摸鱼者、冥顽不灵者,国家初立,田多人少,上下一心,则暂可抑制。

但稍有松懈,富豪和官员便可巧立名目,私占田土,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待全天下的田刮分完毕,田制必溃。”

“那妹妹又有何办法?”

沈弘志问道。

“无解。”

阿仪说道,“抑兼并,重在吏治,只在一时。

从来就无根治之法,不能一劳永逸。”

她转念一想,又说道:“除非天下的财富能增长不息,可这如何可能。”

沈钰默默点头,沈弘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

看众人沉默良久,沈钰便缓缓说道:“三个孩儿都是聪明人,且听爹爹的嘱咐。”

“愿闻其详。”

三人答道。

“聪明人都须晓得一件事——这世上,聪明人可远不止你一人。”

沈钰说道。

沈弘志登时惊觉,时下的书生,听得只言片语,便自以为聪明,足以指点江山,可古往今来,能站在庙堂之高的,何尝少过聪明人。

以为呈上一新法,便如拨云见日,天地重开,天下难题全部迎刃而解,不过书生之见耳。

小说《火凤来仪》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火凤来仪》资讯列表: